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要求我们在此高技术领域加快部署实施,抢占先机。本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座谈会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对策”为主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抓住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
下面根据今天讨论情况,谈四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是着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从国内外经验分析,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快速拓展并取得应用成效,构建开源开放的共享平台、服务产品开发、营造产业生态是关键抓手:一是领军企业牵头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并且向社会开放,服务于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跨界发展。二是通过面向社会的知识分享,聚集科研资源、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和完善。三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共享软件、硬件和计算资源,支撑大众创新创业。四是通过跨领域知识和技术集成,服务于社会发展。
开源开放平台同样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开源者研发开放共性技术,分享者也要向平台回馈应用技术,各方都要遵守契约精神,才能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许多委员专家都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是发展的速度和应用的广度,短板是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原始创新的能力,之前的调研和国际对比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要加大对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系统重塑的投入,也要关注与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等学科交叉,探索新规律,创造新理论。与此同时,要创新产学研融通的合作和共享方式,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产学研融通聚合作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使基础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向产业发展的前沿,以此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实施进程的监督评估,抓住重要转折点,抢占先机,实现引领性的突破。
三要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打造世界人才高地。正如许多委员专家所提,我国对人工智能人才有着极为旺盛的需求,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的短板,直接关系到未来的长久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实施顶级专家战略,瞄准人工智能科技的世界前沿,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大事业和大平台广泛吸引全球的顶级专家加盟参与,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人工智能学术和科技高地,将来能够成为世界高端人才流动的“创新驿站”。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理顺企业院校间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委员专家建议把企业,特别是民企领军人才纳入国家科技人才体制改革范畴,使这些优秀的产业人才同等地参与高校院所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参加学术组织各类活动,参与学术和职称评价和国家奖励评选表彰。
要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按照规划要求,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系统培养研究开发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设跨学科、跨行业的“人工智能学院”,培育工程技术型人才。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要着手培养人工智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四要着力提高社会共识,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人工智能具有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要针对社会关切的问题和疑虑,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合研究,有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首先是安全问题,与会的委员专家提出的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控制的建议要高度重视。其次,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业态,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和市场秩序带来挑战,传统的监管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人工智能可能改变就业结构,在创造新职业的同时也会淘汰旧工种,因此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中的职工转岗培训,建立适应智能社会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第四要促进行业规范、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的惩戒力度。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教育,要认识到算法的本身会造成偏见。综上所述,应及时考虑研究人工智能立法问题,形成自律、他律和法律的社会生态。
发展人工智能要做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社会推广工作。一要鼓励各相关学会积极参与,提高学术刊物质量,开展高层次国际化学术研讨交流,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二要面向社会关切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推广新技术,可以组织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科普影片和作品。各级科协要联合企业院校进社区、下农村,了解老年人和农民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普及、宣传和培训。有利于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和包容性,避免和减少“数字鸿沟”。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