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傲霜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的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如何不忘“乡愁”,格外重要。对于这座新城的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这份耐心给雄安建设以方向和信念,深嵌于雄安的基因。雄安用两年勾勒未来之城的蓝图,一笔一画绘出“千年大计”的“施工图”,积蓄破土的力量。2019年起,雄安启动建设,如今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闫傲霜一直关注雄安这座充满朝气的新城,她将目光投向历经岁月洗礼的参天古树、刻满民族奋斗史的故道遗址和那些生长在文化深泽中的非遗技艺,思考着这片土壤要如何留存宝贵的文化印记。
2019年全国两会,闫傲霜提交了关于在雄安新区开展乡愁文化保护与利用示范的建议,提出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在新区建设中应发挥历史、社会、文化和情感的复合价值。一年过去,她对建议的办复结果非常满意,对雄安的关切已在一次次实地调研中深化、内化为参与者的责任,而她与雄安的共鸣还将延续。
一份饱含文化情怀和历史耐心的建议
这份建议饱蘸着深沉的文化情怀。闫傲霜的思考之所以很快成形,是因为经过了一年半的酝酿。这段时间正是雄安规划最重要的阶段。
那是2017年,雄安新区发展方向定位、规划编制等工作已到了关键攻坚阶段。此时,闫傲霜与雄安产生了直接互动。受雄安管委会委托,当年8月19日,“雄安新区城市生成与发展专家研讨会”举办,闫傲霜发表了题为《设计之都的启发》的演讲,并建议雄安新区借鉴北京设计注重文化与科技、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质,坚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条建议拓宽了雄安的设计思维,得到了河北省与新区政府的高度认可。10月,致公党北京市委和新区管委会正式签署“雄安新区‘数字创意’特色小镇(园区)概念设计”课题研究协议,担任课题组组长的闫傲霜组织召开了7次深度研讨会,并带队多次赴雄安实地调研。
创新、生态、开放是主基调。课题组跨界融合展开持续深入研究的同时,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也在一刻不停地进行。2018年1月13日,中期成果报告完成时,课题研究成果与雄安的整体战略思考高度契合。2018年5月18日,“雄安新区数字创意小镇概念设计课题”结题座谈会上,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该课题研究是目前雄安新区众多研究课题中最具有价值的高质量成果之一,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前瞻性。定位之精准、内容之专业,让人难以想象其主导者是一位长期从事辐射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的学者型官员。
闫傲霜的底气不仅来自科研工作形成的严谨之风,还源于她在城市宏观规划上的实践经验——2012年5月17日,北京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闫傲霜作为市长指定联系人,负责北京申报“设计之都”的组织工作。
这次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为新区规划提供了支持。这一过程中,雄安的一项工作又大大启发了闫傲霜的思考。2018年初,雄安成立专班,精心组织“记得住乡愁”专项普查,区、县、乡镇、村、组五级联动,参照文物普查的方法和步骤,摸清了新区乡愁文化基本底数,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饱含新区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在完成文物普查工作后又组织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并着手委托相关单位编制《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这就意味着将文化传承直接绘进了新区规划图,意义重大。由此,闫傲霜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她认为,“规划先行”体现新区之新,落地有历史文化根基更见理念之新。闫傲霜敏锐地捕捉到“乡愁文化保护和利用”是能够带来深远影响的“雄安样板”之一。
围绕“乡愁文化”,闫傲霜与团队展开新一轮深入调研,致公党中央还专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及至2019年两会建议提交之时,雄安开始由以规划为中心转为以建设为中心,一砖一瓦都关乎未来发展。闫傲霜说:“建议只是起点,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政府与产学研各界在协同工作等方面的积极作为。”
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
保护和利用好乡愁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等理念,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产学研与政府面对的工作基础和对象一致,理念相通。难点在执行层面:如何处理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与文化遗迹保护的关系?如何让征迁安置和乡愁保护实现“两促进两不误”?闫傲霜认为,城镇化发展中“文化城市建设”能走多远,考验着各方应对这一全国城乡建设共性问题的智慧和默契度。她建议,将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雄安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使其“底数更清、办法可用、操作可行、长久有效”。
这份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视。在主动与闫傲霜面对面深入交流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多次赴雄安新区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深入、细致的建议在办理过程中又进一步促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保护优秀实践个例的搜集整理,推动了相关保护与利用技术准则和专项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
建议办复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扎实前行的过程。比如,针对非遗保护,我国创造性提出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这一理念和方法指引,以及各方面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下,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多年的制度探索和实践所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对雄安新区开展乡愁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针对考古与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建设、支持专家组常驻雄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棵古树的位置到整个文化遗址的搬迁,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推动。
闫傲霜认为,国家层面的支持给予雄安保护乡土文化极大的信心和更加明确的方向。国家多部门协同工作,引入专业力量,让提炼雄安乡愁文化遗产的优秀基因、确定优秀代表性遗存名录和保护原则变得非常具体。每克服一个难点,雄安“乡愁文化保护和利用”就能在规划图上多体现一分,这将与雄安的历史文化同步载入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印记。
让美好乡愁望得到、摸得着、讲得透
乡愁文化保护和利用得好不好,关乎雄安新区的文脉传承质量。2019年,雄安新区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完成乡愁文化遗产白皮书和专项保护规划的阶段成果,这是我国城乡建设史上首次在规划建设前同步开展的全面普查。
随着专项行动计划的开展,雄安新区的家底变得清晰: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新区将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乡愁点,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条件,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充分考虑建设范围内乡愁点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新区还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乡愁保护专项规划,纳入规划建设工作中。同时,计划撰写雄安文化典籍,将所有乡愁点以图录的形式固定下来,流传下去,为下一步“一点一策”地保护提供全面参考。
乡愁点都保留下来,但保留不完全等于保护。进入征迁安置和实质性建设阶段后,雄安还有大量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截至2019年10月,新区征迁占第一阶段已完成,23个村顺利征迁。但随着容东等片区的先行开发,如何确保相关老宅和古树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乡愁记忆和文化传承,雄安新区高度重视。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张双龙介绍,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第二阶段工作已经启动,成立了工作专班,工作细化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对所涉区域的乡愁点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论证,拿出保护意见。对部分老宅保护性拆除、异地复建,对其他有价值的建筑构件进行了分类标注、收集归藏;古树原则上主体保留,纳入未来社区中,作为未来雄安乡愁文化记忆标志,纳入城市建设重要点位。
在未来新区大规模的征迁占中,面对更多要迁移甚至消失的乡愁点,雄安正在研究使用数字手段打造“云空间”。新区期盼获得国家部委支持新区打造基于“数字雄安”基础上的“雄安文化云”,汇集雄安乡愁元素,再现消失的生活场景,打造“数字乡愁”。
此外,雄安新区制定的《乡愁文化保护规划》正在评审阶段,以法定规划的形式将乡愁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工作路径规范起来,纳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具有现实意义。张双龙也坦承,《乡愁文化保护规划》要发挥出应有的示范作用,还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及政策的支撑。
“新区建设图纸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乡愁意蕴,希望能够通过行动,让雄安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切,让美好乡愁记忆望得到、摸得着,更能给子孙说得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育人人乐道、人人参与的乡愁氛围。”张双龙表示。
闫傲霜对此持续关注。她认为,新区的乡愁饱含历史关怀,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乡愁文化保护和利用可以充分利用VR/AR、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让科技力量有效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让群众真正能够记住乡愁。
就此来说,闫傲霜关于在雄安新区开展乡愁文化保护与利用示范的建议还在进一步发展,与这座“未来之城”宏伟蓝图的实现一样,朝着“利在千秋”的方向走去,步履坚定。
雄安新区通过“记得住乡愁”专项普查,把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标牌保护。
闫傲霜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村干部及调研组成员
记者手记
2020年全国两会正在首都北京举行。全国人民翘首期待,会有哪些含金量高的政策出台,代表委员又会发出哪些好声音。这关乎未来中国的发展图景。
距离北京100多公里,雄安新区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这座被赋予“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定位的新城似乎永远是新的,日新月异的面貌令人心怀荡漾。闫傲霜的思考沉稳理性,自去年提交关于雄安新区乡愁文化保护和利用示范的建议后,她仍在深入研究,观察新现象,分析新问题。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真切温暖地回响于耳畔。“留住乡愁”可以说是城镇化建设的美好梦想,“乡愁缺失”给不少地区带来了遗憾。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有很多,但本质上是没能认清乡土文化、特色人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没能认清定准文化建设在城乡规划中的位置。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就能避免遗憾,正是因为有闫傲霜一样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议,也是因为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建议办到实处。
我们期待,雄安乡愁保护和利用取得更多示范性成果,并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得到应用,让更多乡愁得以安放。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需要久久为功,当我们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未来的美好就出现在眼前了。
《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23日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闫傲霜:雄安三岁 乡愁千秋》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