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张鸿巍参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机制探索”项目结项会暨研讨会
12月16号,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广西钦州市检察官协会承办、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协办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机制探索项目结项会暨研讨会”在广西钦州市举行。作为该项目技术支持方,致公党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张鸿巍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作了总结介绍,并就相关热点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理解。
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推动建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长效机制,提升法律理论与实务界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的关注,推动地方跨部门联动机制的出台和践行。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和北京、广东、福建、陕西、广西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在结项环节,张鸿巍在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状况实证研究”为切入点作了介绍,并表示,经过3年多时间不懈探索,该项目在广西钦州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是提升了相关部门儿童保护的专业理念及意识;二是跨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并发挥了现实作用。整体而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现有体制内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定职权而来的联动,通过联席会议、会签文件、绩效考评等多种途径初步形成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的有效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最后一公里”之困。
张鸿巍主张从比较法与实证的复合维度度,探讨包括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在内的少年司法问题,采用“向外看”和“向下看”的视角来拓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的路径选择。他认为,少年司法是有温度的司法,与儿童福利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专业化、精细化及实证化或是少年司法未来需特别着力的,以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促进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民政等部门法定职权职能的有效发挥,达到“儿童最佳利益”与“公共最佳利益”的高度统一及动态平衡。
2014年起,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支持下,张鸿巍及其研究团队与广西钦州市政法委、市检察院和市民政局等单位共同合作,透过民政救助及相关司法保护视角,深入开展了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保护机制相关实证探索及联动机制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