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上海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2015”在沪举行

 

  日前,由致公党上海市委承办的致公党沪苏浙皖“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2015”在沪举行。来自致公党中央和沪、苏、浙、皖、鄂、湘、滇的致公党专家学者,与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合作交流办等部门围绕“发挥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长三角具有哪些优势

  长江经济带包括九省二市(直辖),分别组成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以及湘中、黔中城市群两小区域性城市群——“三大两小”区域城市群“板块”串联式带状。多名论坛与会人士提出,长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区位、资源和制度等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总量贡献看。2014年末,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土地面积35.03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17.1%;常住人口2.2亿人,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37.6%。2014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7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52.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57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55.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22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4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52.5%。

  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为:5.3:46.5:48.2,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更好,较早步入“三、二、一”时代。从工业情况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4万个,长三角地区11.11万个,占比达到64.1%,主营收入27.70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60.8%。

  从“软实力”看。长三角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科教文化发达,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城镇体系完善,核心区域城镇化水平超过60%,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核心地位突出,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长三角尚存四大短板

  与会人士认为,长三角发挥“龙头”作用尚存短板。

  一是东西部交通联系不畅。从总体上看,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点线结合、连接城乡、沟通区内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然而,长江经济带内南北交通较为通畅,但东西向交通干线少,交通通量不足。长江经济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骨干、以东西联动为主轴的交通体系尚待建立。

  二是创新联系较少。国内外区域发展实践证明,创新合作是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经济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内的其他省市创新联系不多。以上海为例,通过衡量创新联系的指标——合作发明专利的数目来看,2013年上海共有发明类专利26280项,其中联合申请的专利数位2999项,占总数的11.41%。从联合申请专利的地区分布来看,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联合申请的专利为946项,占上海联合申请专利总数的31.54%,不足三分之一。

  三是资金联系较弱。以上海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跨地域合作状况调查数据为范本,在接受调查的125家浦东新区企业中,64.8%的企业投资来源于境外,来自江苏和浙江的投资分别只占2.4%和0.8%;企业融资地也多为境外和上海本地,分别占1/2和1/3;从未来投资的意愿来看,计划在长三角其他区域投资的仅占16%。

  四是协调机制缺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应对外部竞争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仅有一个涉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管理机构即位于武汉的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同时,长江经济带各地也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欧盟等经济区发展实践证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区之间的合作成本高、收益少,合作条件远远劣于处于同一阶段的地区之间的合作。这就更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稳步推进一体化发展,协调跨越九省二市的种种机制体制和实际问题。

协同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对应之策。

  首先,要立足创新发展,协同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可以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框架下,开展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区域科技产业联动发展和创新服务系统链接,着力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和结构转型;政府可以积极倡导充满活力的“飞地经济”,还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予以推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入开展长三角品牌建设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长三角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指导体系、构筑行政指导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出台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搭建品牌发展公共平台等举措,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品牌再造与走向更大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环境。

  其次,要完善交通体系,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依托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推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能级。

  在具体措施上,要以“强化对外通达、促进城际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经济发展催动了长三角机场群建设,机场的投运又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可以积极利用长三角临空经济产生的增强效应,引导周边产业集聚,形成航空配套产业,进而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的整合上,从硬件角度看,要实现港口、道路、河道等方面的集疏运体系一体化;从软件角度看,要从电子通关、航运服务、制度协调等方面着手,通过顶层设计、协同谋划,共同解决现在的各种壁垒,从而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的辐射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健康发展。

  再次,要发挥枢纽功能,促进区域金融合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可以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中的枢纽功能,积极发挥在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金融合作中的“龙头”作用。

  其中,上海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协调区域金融分工。在金融产品开发方面,上海应致力于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推广,将简单的和区域性的产品交给其他城市进行开发和经营;在金融业务上,上海应更注重业务的规范性和操作的标准化,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活动提供收益基准和风险管理支持;在金融中介上,上海应注重法律、征信和咨询等方面的高素质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队伍的建设,满足高端金融和贸易活动的需求。同时,上海可以加快人民币交易中心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功能,加强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服务业网络布局,打造金融产业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控制区域系统性风险传播,成为长三角区域资金、信息和金融产品的流转枢纽,同时成为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枢纽。

  在与会专家看来,上海自贸区在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应该为后者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并对后者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辐射作用、虹吸效应和挤压效应。因此,要发挥上海在自贸区建设中的制度先行先试优势,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作用,发挥上海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的产业带动作用,构建新型开放性经济体制,增强城市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与能力,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可以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溢出效应,力争将上海自贸区的成熟制度和做法运用于本地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开放型经济相关的监管、审批、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要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性干预;减少和取消对于国有企业的扶持和补贴政策,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相关阅读】

  2014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为:5.3:46.5:48.2,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更好,较早步入“三、二、一”时代。从工业情况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4万个,长三角地区11.11万个,占比达到64.1%,主营收入27.70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比重为60.8%。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可以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溢出效应,力争将上海自贸区的成熟制度和做法运用于本地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开放型经济相关的监管、审批、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