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浙江
李晓寅:陋室汲古承国粹 喜看华夏铸新章

    我是一名仅有两年党龄的致公党新党员,也是一名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我的日常便是埋首古籍,对话黄卷。对于我们的工作,许多人都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觉得我们一心汩溺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岂知古籍文献不仅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更是历朝历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能知前证后,可观古鉴今。我们文献工作者虽躬身于书室与古籍为伴,却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证了祖国的发展。 

  记得我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专业后参与的第一项课题,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可是400部古籍、4000万投入的大项目啊,让我这个新人激动非常,踌躇满志却又无从着手。项目组安排的专项培训对我来说,真是得名师开蒙了,余瀛鳌、钱超尘、段逸山、盛增秀、郑金生等学界泰斗组成的授课阵容,堪称是中医文献研究的“梦之队”,我也算是沾光,甫一入门就进了“尖子班”。当时同门学长的感叹我记忆犹新:“盛世修典,咱们这是赶上好时候了!” 

  是啊,盛世修典。这种规模的的古籍编纂、辑轩和文献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政府统筹和政策支持,背后更是需要坚实的国力作为保障。祖国历史上几部旷世大典,《永乐大典》也好,《四库全书》也罢,无不修于昌平盛世。我初涉此学便能参与这样的项目,何其幸运!回想起来,这便是我在古籍研究领域中踏出的第一步,而承托着我一个小小古籍研究人员在书山学海中蹒跚起步的,是名师的指点,更是蒸蒸日上的国力。 

  走出校门,我进入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工作,入职后在中医文献大家盛增秀先生的指导下,已经参与了多部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也开始独立承担研究任务。在主持“历代治疫名方发掘整理与研究”项目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历代防治传染病的文献,也是感触颇深。我们的祖国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王朝更迭,灾疫伴生于动荡,天花、霍乱、白喉、瘄疹、伤寒、疟疾等疫病滋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条件的限制,传染病防控形势仍旧十分严峻。当时老一辈中医文献人响应国家号召,遍查古籍,勤求古训,广罗验方,我们研究所盛老先生当年就在恩师潘澄濂先生的指导下,参与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中,每每向我们回忆起当年深入乡间治病救人、送医送药的经历,也是唏嘘不已。而建国这70年来,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绩,称一句“翻天覆地”,赞一声“举世瞩目”,绝不为过,截至2018 年末,全国已建成医院3300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3639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43所,卫生监督机构2949所,妇幼保健机构3080所;已将1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已消除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近10%降至1%以下……这里列举出来的,仅仅是我国疾控成就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文献工作者,看到这些静默但又无比鲜活的文献数据,感受到由衷的喜悦和骄傲,而联想到这其中又有我们中医文献工作者,从古籍中挖掘方剂研发中成药的一份功劳,更是平添自豪。 

  眼下正值祖国七十华诞,我们文献人以“恪守本职、勇于创新”献礼国庆。我们文献所今年参与了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的《中华医藏》项目,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对中医古籍编纂提要、建设数字资源库并影印出版原书。能够参与这个项目,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深觉使命沉重,数十本古籍交付手中,书页中百年的光阴、字里行间学术的积淀所汇集成的分量,让大家对祖国厚重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具象的感触。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辗转于全国的高校、图书馆,一次次地进行版本调研,不厌其烦地校对、勘误、修订项目细则,力求做出精品本、传世本。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坐在出差返杭的高铁上,包里揣着沉甸甸的书稿,不由想起多年前学长那句“盛世修典”来,我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而祖国盛世依旧,以盛世而能修典,以修典而彰盛世,踵事增华,相得益彰。 

  最后,向祖国母亲道一句有中医特色的祝福吧: 

  “芥子”“知母”恩,家国重《千金》。 

  “远志”必可成,更上一“重楼”。(李晓寅)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