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生于山东一个农村。在我小小的印象中,那时候村里的姑娘和小伙子好像刚刚开始流行“到大城市走南闯北”。等到我上小学时,已是90年代初期,姐姐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也到城里去学“服装设计”的手艺了。严格来说,那也并不算“服装设计”,只是拜个师傅,学几款现下流行款式的做法。那时候通讯并不发达,亲人朋友间的联系都要靠书信或电报。姐姐很念家,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信,信封里夹带一两百块钱。蜡黄的信封,温馨的红色信笺纸,那时候是我的最爱,因为那是我们同在外打拼的姐姐的联系纽带。
小时候农村生活的物资是贫乏的。我同村小伙伴的姐姐也在城里谋生,回来给他带了一盒有12种颜色的彩色蜡笔。小伙伴对这盒蜡笔十分珍爱,画画的时候轻轻涂抹,生怕弄断,一直用到只剩一个蜡笔头都不肯轻易借给我这个好朋友用。这让我对彩色蜡笔充满了向往、好奇和羡慕,于是提笔给姐姐写信,贴上了一毛钱的邮票,交给记忆中好像是穿绿色制服的邮差。足足等了十几天,也许是一个月,总之,貌似受了很久很久的煎熬,终于等到了姐姐的回信。她答应给我买一盒,过节回家带给我。于是,我经常拿着姐姐的回信,跟小伙伴们“炫耀显摆”我也很快就会有一盒“拉风”的蜡笔。
90年代末20世纪初,电脑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电子计算机教育也开始普及,那时候上小学四年级,一周一节计算机课。当时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能穿着鞋套到电脑教室去摸一摸看一看电脑了,虽然电脑的数量不够,要三个同学一组轮流使用,而且不能上网,但是我们仍旧十分喜欢这个有点笨重的白色庞然大物,感觉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此同时,电话也逐渐走进每家每户。
依稀记得第一次安装电话时全家人欢天喜地的情景,那是一部红色的电话机,上面的数字按键晶莹剔透,拿起话筒,号码拨出,几声“嘟嘟”之后,电话的另一端就会传来亲切的声音。我们把这部电话机当成很重要的家具,妈妈用一块红绸子把它盖起来,生怕上面落了灰尘。有了这部电话,我们和姐姐联系更方便了,但为了节省电话费,我们只是一周通一次电话,每次控制在10分钟内。那时候每当周末放学回家,我就“霸占”在电话机旁,第一个接听姐姐的电话。
有了第一部电话机后,好像家里的电视也从黑白换成彩色,慢慢家里购置了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摩托车、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后来爸爸妈妈的通讯工具也换成了可以别在腰间或者换上一个锁扣挂在胸前的“小灵通”电话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祖国的飞速发展渐渐反映在每个普通的家庭中。
居住环境变得更好,出行更便利,家庭可支配收入更多,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高,而我再也不用期待过年的糖果和新衣服了。2006年,我上大学,家里给我买了第一部手机,是当年出了名耐摔的“诺基亚”。我随时可以通过短信和通话功能同家里人联系,说说和来自五湖四海同学相处的乐趣,讲讲学习的酸甜苦辣,抱怨下第一次做家教的不容易……虽然在外地上学,一部手机,让我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关爱的视线。
再后来的手机更新换代更快了,除了基本的短信、彩信、通话功能,一部智能手机几乎解决了人们所有的电子日常需求:拍照、听音乐、刷微信朋友圈、上网浏览资讯、电子便捷支付甚至是“放心用”流量看电影……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也更加融入这个世界。可以说,手机的变迁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如何惠及每一个国人,我也正是其中一员,我们一路感知、见证、亲历着祖国母亲的飞速发展和伟大复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牟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