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朱光潜先生写于1932年,序言是朱自清先生写的,我给取个“朱联璧合”。
一、缘何谈美?人性总有缺憾
心是花园,种在地间,即可繁花似锦,亦可杂草丛生。人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或许是由于生而存憾,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审美高度,吸纳、汲取综合养分,完善人格,弥补各种短板、缺口,甚至是丑陋一面。在物欲横流中,难免会有空前膨胀的欲望,极度扭曲的人性,无所畏惧的潜意识呈现,而无不影响和冲击着几代人的价值观。
这个时候,我们重拾对美的思考,对内心的拷问,重新审视自身的心态,着实很有必要。这本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不失为经典之作。
二、如何完美?不断修复心灵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但只有适时不断的净化、修复内心,才有机会发现更高级别的外物美,而不是无所畏惧,导致贸然必有所失。关于美感体验的培养,还是需要从对人、对工作、对事物有所敬畏、有底线开始。朱先生所言“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再者,不同的片段际遇,在不同时间被翻起,或有不同的心灵体验,当前遇见的糟糕事,后面回看却别有风味。先生说他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亩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时候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亩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心酸无比,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一些留恋。
悠悠的过去,黑黑的夜空,依稀能见少年时的几点星光。谈美,实不敢当。姑且认为是对文字美的一缕情怀、一丝眷念。(洪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