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这一问题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共领导人面前。
面对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毛泽东提出先要建立一个各党派的联合政府。1944年,国内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政府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抗日战场捷报频传之时,国民党军队却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惨败。盟国的巨大胜利与国民党军队大溃败的强烈对比,使人们对国民党失去信心,纷纷要求改组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军事大溃败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阶段的共产党已经克服了日军进攻和国民党封锁带来的严重困难,自身实力有了很大发展。政治上,全党通过整风运动,达到高度团结统一。通过建立普遍的“三三制”政权,协调抗日根据地中共与各阶层力量的关系。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认为,要求国民党改弦更张,实行民主,废除一党专政,改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1944年9月1日,毛泽东在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说明,党的主张是:“召集各党派代表会,成立联合政府,共同抗日将来建国。”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立即得到国内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也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重视。
1948年,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向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发展,革命胜利指日可待,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建立新中国。中共“五一”口号发布,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拉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序幕,成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重要起点,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个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兴起。
从“新政协”到“人民政协”共筹建国大计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拉开了召开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热烈响应,并公开表示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1949年6月16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将这次会议称为“新政治协商会议”,通常简称为“新政协”。到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明确规定:人民政协为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实现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各民主党派就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原则、内外方针、施政纲领、指导思想等等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真正实现了协商建国。从“新政协”到“人民政协”反映了代表们的建议、人民的心声。
由于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议事方式,注重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新政协自始至终充满了团结与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既构成了新中国成立时的最基本法律规范,又成为中国各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协商建国的标志,由此成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成功典范。
新政协完成协商建国的历史使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得以继续保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政治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各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具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当前,各民主党派要把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融为一体,积极参政履职、建言献策,努力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刊发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20年第2期;作者:致公党党员、中国中化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