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儒家文化有一种入世为民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学而优则仕”倡导的也是学而修其身、进而为苍生的天下情怀。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加入党派就是一种政治姿态,一是昭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是宣告自己的政治情怀。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与超越:走出自我小天地,进入社会大视野;把个人命运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心怀天下、服务社会是一个党派成员的自我要求。加入党派不仅为实现这种自我要求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自己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历练的机会。
1996年上半年机会不期而遇,市委统战部到高校物色党外代表人士,学校党委因为我的“海归”背景,推荐我加入中国致公党,我欣然领命。
进入党派伊始,我更多是从情感出发,以一种“为民请命”的文化传统作为履职的出发点。随着对我国政治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了解,我逐渐学会从社会现象中提炼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在政策制度建设上建言献策。2001年,我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相当严重,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平均辍学率在10%以上,个别乡村甚至接近20%。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推而广之全国每年农村儿童失学总人数当在数百万人以上!如果一个人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走上社会,他如何谋求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呢?又如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法制法规呢?作为一个城里人,读完高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在农村会有这么多儿童辍学,我感到震惊,更感到不解。
进一步调查发现,家庭贫困和主观厌学是农村学童辍学的主要原因。身为教师,我知道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前一个是“有书读”的问题,后一个是“读好书”的问题,两个问题都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必须分而治之。先解决因贫辍学问题比较容易,保障每一个儿童“有书读”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关键是把儿童接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和法律义务落到实处,这主要是资金投入问题。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各级政府分担,上级政府兜底,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当然,我们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同声音,比如“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就该家庭负责”的观点;还有财政“分灶吃饭”,小学村办、初中镇办、高中县办的体制障碍。但我们还是坚定信念,认为宁波应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给全国带个头,率先探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路径。在组织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以《教育兴农、一本万利——关于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分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建议》,在2002年市政协会议上做了大会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委员的热烈反响,十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一百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发言稿转化为党派集体提案,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局和财政局分别成立调研组开展可行性研究,市政府当年下发文件,开始在其下辖的16个贫困乡和4个欠发达乡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4700万元专项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4.3万名农村儿童因此受益,第一次享受了免交学费、杂费,还补助生活费的免费义务教育。
2003年,我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依然是这份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忧虑,让我对只有18条内容的1986年版《义务教育法》提出了45条修订建议。原法只有1800字左右,我的修改建议却有6800余字。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主任朱丽兰女士亲自约我面谈,听取意见,鼓励我说:“你的议案对教育部尽快提出《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具有倒逼作用”。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我进京参加《义务教育法》修订研讨会。2005-2007短短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部署和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以“两免一补”为核心内容的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决“有书读”的问题,在制度层面上有了根本保障,我开始系统性地思考“读好书”的问题。按照当下社会流行的观点,“读好书”就是择校,考上好的学校就是“读好书”的基本标准。但是,按照考试分数录取的招生政策,必然让少数学校垄断招收了考试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必然进不了这种所谓的“好学校”。由此,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竞争压力不堪重负。其根本原因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设计产生的高校招生制度,简称高考。经过几十年的演化,高考从选拔人才演变为考试分数竞赛,丰富的教育内涵被压缩为分数第一,甚至分数唯一的教育怪胎,严重误导了义务教育的方向,极大伤害了义务教育段学童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这是大量农村学童“因厌辍学”的根本原因。可以说,高校招生制度不做彻底改变,“读好书”的问题就永远无解,儿童身心健康、全面人格培养、民族创新能力等就是一句空话,择校、应试教育、学业压力过重等一系列教育、社会衍生问题就难有突破。
为此,我经过广泛调研、慎重思考,认真撰写了8000余字的全国人大建议案《废止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于2007年,我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建议案提交会议秘书处当天就有媒体记者在网上报道,第二天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支持叫好者有之,怀疑困惑者有之,指责谩骂者有之,一夜之间网络上的转载页面达到30万多条,海内外媒体争相采访约稿。为了忠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我在大会期间尽量谢绝采访,专心开会,并认真阅读和思考网民的质疑。我发现,大部分网民只注意到“废止高考”,而完全无视我对“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其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只要高校走出了唯分数论英雄的误区,获得了招生自主权,形成了责任自担、公开透明的制度保障,加上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高考就会“自废武功”,真正变成高校招生众多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如果我们不立足于废止高考为前提,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重建就会碰上铜墙铁壁,就会无功而返,高考改革也只能在技术层面上打转,越改越复杂,越改越误导基础教育。遗憾的是,教育部没有认真研究这份建议案,在建议案见诸媒体的第二天,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就向媒体表态:“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选拔手段。高考可以改,不能废。”
2008年,我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为我持续关注、推进解决“读好书”的问题提供了机会。我认真研究了网上各种反对废止高考的意见,广泛吸收了合理的、建设性的观点,进一步修改、充实了我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设计方案,下决心向任你博当面提交。机会来了,2010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到浙江团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我主动请缨要求发言。代表团领导说,发言代表已经安排好了,如果有时间的话,争取让你发言。结果代表发言非常踊跃,准备非常充分,当排定代表发言结束时,已经超过了预定时间。主持人请温总理讲话,我一看没机会了,当机立断,主动举手要求发言:“温总理,对不起,我要求发言。我是党派成员,也是一位高校教师,有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向总理当面反映。我注意到温总理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短短几年在全国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为解决‘有书读’的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我国教育患了重病,得了恶性肿瘤,这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不除,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不能回到健康的轨道。如何破除应试教育的藩篱,我认为必须废止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具体建议有书面材料,因时间有限不再赘述。”当即有一位秘书从我手中接过材料。我刚坐下,一位金华的农民代表也要求发言,汇报了他组织农民茶叶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邀请温总理视察,同样提交了书面材料。那次大会还没有结束,那位农民代表就收到了温总理的批示,而我的材料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官方答复。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独立思考、反映民意、敢于表达,是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至于结果,不要急于一时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下高考改革新政频出,高校招生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其中不乏和我的具体建议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高考先行脱钩、增加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完善录取标准等。
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3名年逾八旬的老人代表31位退休老人来反映企业退休金过低的问题。据介绍,他们以前都是公务员,早年因为工作能力强被组织选派到国企任职并在企业退休。后因政策原因,取消了公务员身份,因此这些老人都是按照企业退休人员在享受养老金待遇,每月不足2000元,他们的内心受到很大伤害。经过调研,我发现这个现象客观存在,而且还相当普遍。为此,我写了一篇《退休金标准应该合理控制差距》的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呼吁退休金制度并轨,受到舆论广泛报道,也得到上级重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提高企业退休金、改革退休金制度成了国务院改革关注的重点。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更加充满信心。我常思己任,如何能够更好地知民情、集民智、解民忧,在民主党派的舞台上不辱使命。我始终认为,民主党派成员要有勇担责任、情系民生的政治情怀,又要有深入基层、问计群众的思想作风,还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才能敢于为民请命,善于为民代言,成为一个不辱使命的参政党员。
(作者系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