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忆致公温医大原主委陈志康先生

  我加入致公党组织成为温医大总支一员,至今已有14年。虽然当时陈志康先生已退休,但后来与先生的交往让我印象至深。今天漫步岁月的沙滩,细细搜寻潮起潮落间闪光的记忆之贝,作此文以表达我对一名老致公党员的景仰之情。

  一位同学的询问

  刚工作不久的我一次出差到杭州,碰到一位在浙大做药学研究的同学。聊天中不知不觉谈到各自学校中的学术泰斗,他第一个就谈到了温医的陈志康教授,我当时傻傻地回答:“我不认识。”对于我的孤陋寡闻,他露出鄙夷神情,似乎嘲笑我从不关心学术研究,令我汗颜不已。回到学校,我就主动去关注校史和知名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原来,早在1987年,陈志康教授等人就承担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药的解毒剂研究》。嗣后,众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当年荣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陈志康教授也因此被誉为“解毒王”。他对氯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应用时的增毒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抗生素领域的空白,受到了业界的普遍重视,并被邀请加入美国微生物学会。几年之后我准备加入致公党时,在“致公党温医支部介绍”中看到了陈志康教授的名字,平添了几分亲切感。陈教授虽早已名声鹊起,但为人处事内敛低调,令我及同行晚辈心生敬佩。冥冥之中,他似乎是我入党路上的一盏明灯。

  一把夏天的折扇

  入党以后,支部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几次夏天召开的会议,陈志康先生的一把折扇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牢记先生是从不迟到的人。每次开会,不管地点在哪里,他总会提早到场。天热有蚊子,他就在会场门口,边等待边搧扇子。好奇心驱使下,我忍不住问道:“您为什么每次都能提早到会呢?”“老年人行动不方便,早点出发,不能给大家添麻烦。”他说。我当时就想,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没有迟到,年轻人就更没有迟到的理由。所以以后的每次支部活动,我们几个年轻党员都会提早到场迎候他。

  每次会议前我都会陪先生聊一会儿。他经常会问“最近工作怎么样,身体好吗?”“科研成果如何?”等一类话题。而我呢,像是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家人,把一些困惑和抱怨一股脑儿说出,比如“论文收稿到回复时间太长啦”、“一些好的Idea我自己也曾有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都会耐心回答和开导。比如他说,“学术视野要广一点,不要局限国内的一些杂志。我最近投了香港一本杂志,一个礼拜就收到回复了”“有好的点子一定要记下来,别人类似的想法一定要记下它的出处,到用时有据可查。”他虽然语速比较慢,还带有很重的奉化口音,有时我听也得不是很明白,但是他的美德懿行、言传身教深深地浸染着我的心灵,使我能在学术的殿堂蹒跚学步。

  一个募捐的信封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天,先生来电说他要捐款,我告诉他先不着急,但是他语意坚决地说道:“你有空还是先来我家一趟吧。”我去了之后,他郑重地交给我一个信封,上面用水笔工整地写着“抗震救灾,爱心捐款”八个字,里边装有1000元善款。我将钱转交致公党温州市委会后,私自留下了这个信封。因为这个募捐信封是先生爱心的投射,为人间温情抹上了温馨而浓重的一笔。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弥足珍贵的信封在后来的搬家中弄丢了,但那上面熠熠闪光的八个字挥之不去,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是年,陈志康先生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85岁高龄的他亲自参加颁奖典礼,毕恭毕敬地向台下人员深鞠躬后再领奖。他可能认为一上台就背朝观众是十分不礼貌的,所以先鞠躬再上台,再鞠躬,再领奖。事后,我打趣地问他:“您是不是还十分在乎奖项的问题?”他笑呵呵着摆摆手说:“不会的,不会的。但我要来领大家给我的这份情啊!”先生心系天下的胸怀与人文的待人接物方式令我景仰,且受惠终身。

  一个暖心的电话

  时间一晃到了2013年重阳节。我作为市科普讲师团的一名成员,由于有过几次在电视台科教的经历,市委会要求我给老人做一次益生菌与养生的讲座。我想既是内部交流,一些专业知识与大家分享也大有裨益,于是就答应下来。开讲的那天早上,我万万没想到,第一个到场的竟然还是先生!他问我:“今天谁主讲?”“是我。”我忐忑地说。“好啊,我得好好听听。”他说道。但我毕竟讲座经验不足,而且面对的大多是老人。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讲得不够通俗,不够浅显易懂。一些老人表示听不懂,于是我不停地跟大家解释一些专业问题。原本预备一个小时的讲座拖延到一个半小时。但先生一直正襟危坐着认真倾听,没有露出丝毫倦怠之意。晚上回到家里,我暗暗为自己的不良发挥而沮丧。这时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边是先生熟悉而亲切的奉化口音,他将我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讲得很好很流畅,甚至还用了“很了不起”的评价。他紧接着说:“你讲的主题很好,所提到的益生因子是比抗生素更好的东西,你是不是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连连称是,并提到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瓶颈、课题受阻的问题。他听后郑重地说:“你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这个很有价值!”先生的鼓励让我顿时热泪盈眶。其实,先生的赞美言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勉励我奋发图强、坚定学术信念、坚守人生理想、为社会服务的冀望。这种冀望,不正契合了“致力为公”的立党宗旨嘛!

  陈志康先生晚年生活幸福甜蜜,他的子女事业有成,十分孝顺。这得益于先生对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核心观念的传承,也是他极高的人生智慧熏陶的结果。一位圣贤说过:“一个人的行动代表了他本身。” 是的,“有德行的人最有力量”,“善待他物,心怀慈悲多救济”,“仁爱无私,心有他人天地宽”,这些话是先生思想与行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后辈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先生于2014年9月8日在温因病逝世,享年92岁。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怀念。先生待人处事的态度与精神,犹若一盏明灯照亮我的人生道路,启迪智慧,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解读、慢慢品味、静静领悟。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