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众所周知,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菲律宾爱国华侨同东南亚各国华侨一样,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然而,在二战期间,有一支由中国侨民自行组建的抗日武装劲旅——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活跃在菲律宾国土上,同侨居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直到最后胜利,为痛击日本侵略者和为菲律宾的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这在菲律宾早已家喻户晓,但在祖国大地却鲜为人知。
图为华支的臂章
危难之际“华支”成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就不断地轰炸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随后日军登陆菲岛,还不到半年时间,菲律宾全境就沦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国家惨遭蹂躏,菲律宾人民和各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危难之际,具有反侵略光荣传统的旅居菲律宾华侨视侨居国的安危为己任,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积极配合菲律宾人民抗击日军的法西斯暴行。同月10日,菲华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就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广大侨胞团结起来,痛击日寇,并成立了以晋江籍华侨、“劳联会”顾问许敬诚(即许立)为主席的战时抗日护侨委员会。随后,根据时局的发展,又先后成立包括工、商、青、妇各界爱国华侨在内的,仍由许敬诚担任主席的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简称“抗反”),创办抗日地下报《华侨导报》,组织战地劳务大队,广泛开展地下抗日斗争,并根据祖国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着手组织武装力量,在菲律宾国土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做好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从马尼拉转移到中吕宋地区的华侨中物色两批热血青年分别送到开设在邦邦牙省仙彬兰洛附近的仙范和曼地利的“游击干部训练班”和“政治军事训练班”进行短期培训,由时任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中央军委委员、“抗反”主席许敬诚讲授抗日统一战线,由曾经回国参加新四军的王汉杰讲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借以提高全体队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常识,增强必胜信心。随后,以这批学员和原已加入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简称民抗军)的华侨青年为主,于1942年5月19日在中吕宋的曼地利村的丛林里正式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华侨抗日健儿组成的、以祖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并取新四军的“4”字和八路军的“8”字作为支队番号正式编为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支队。
“华支”即民抗军第48支队建立时仅有队员52人,2把短枪,7支步枪,编为2个排3个班,由黄杰(即王汉杰,晋江籍)、蔡建华(即余志坚,广东籍)分别担任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吴紫青(即吴扬,晋江籍)和黄自新(即黄力,广东籍)担任排长。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7月份,支队总部移师到达邦邦牙省波叻社西部的巴斯布尔山区,在那里再次集中进行系统的整训。期间,根据当时的形势明确提出支队的任务是:一、抗日,反法西斯;二、民族解放。同时,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结合菲律宾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支队队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的三大纪律原则,八大要求和八项注意,9月份编写一首富有民族义愤和战斗激情的《菲律宾华侨游击支队队歌》。
由于任务明确,纪律严明,队员们树立了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紧紧地依靠当地群众,以昂扬的斗志,克服了武器弹药短缺、人生地不熟和多数队员不懂菲语的重重困难,因而在战斗中取得了节节胜利,不仅赢得了菲律宾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也鼓舞了广大爱国华侨青年向往之情和参战之心,特别是根据战局的发展,为配合友军做好反攻的准备,“华支”于1944年8月1日关于《为扩大队伍迎接反攻告侨胞书》发表后,广大华侨青年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营地加入这一武装组织,使“华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700多人,其中泉州籍约占三分之二,扩大后的“华支”仍由黄杰任总队长,高华岳(南安籍)任副总队长,蔡建华任政治主任,陈村生和王西雄(均为晋江籍)先后担任参谋长,李永孝(广东籍)任联络主任,尤鸿源(洛江籍)任驻中吕宋代表,先后编为6个战斗大队,担任各大队正副大队长和指导员计26人(其中泉州籍占23人)。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不仅活跃在山区和农村,而且转战于村镇田野、椰林沼泽,连在敌人严密控制的马尼拉市也建立起一支从事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华支”马尼拉大队。
华支部分战士在总部前留影
生死与共浴血奋战
这支在菲律宾国土上由中国侨民自动组织起来的富有战斗力的武装劲旅,同侨居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共同为抵抗外来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
1942年8月,在配合菲律宾民抗军发动的“雨季攻势”的战斗中,不仅截击了日军的运输队,还击了敌人的进攻,阻击了敌人的枪粮,还袭击了敌人的军营,当场击毙了驻吕宋的日本军区参谋长田中大尉,粉碎了日军的“绥靖计划”,首战告捷,大震军威,鼓舞了战士的斗志。
1943年1月22日,在干伦巴反突围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善于运用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因而深得菲律宾人民的高度赞赏。
1943年5月9日,在撤离强敌控制的中吕宋时,“华支”全体指战员发扬艰难险阻无所惧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深山密林中徒步行军历时26天,途经3个省份36个社镇管辖的地方,行程达500公里的安全大转移,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4年4月9日,为迎接美国盟军登陆菲岛,做好反攻前的准备,与“抗反”总部联合发布了《告祖国沦陷区及台湾、朝鲜被强征来菲同胞书》,号召被征士兵逃跑、被征劳工怠工,还散发了用日文编写的传单和标语,由转化过来的台湾同胞用日语向日军喊话,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
1945年2月23日,在配合美国盟军第十一空运师伞兵部队及友军营救被关禁于南吕宋内湖省罗斯万口牛示社集中营中的外国侨民时,“华支”第一大队战士们在队长郑显玉(惠安籍)带领下奋不顾身,首先冲入营中救出2100多名侨民,使他们化险为夷,免遭毒手,而得到美国盟军游击队司令凡特普少校致函嘉奖,褒扬“华支”是支能战斗的队伍,并用飞机空投4箱新式半自动步枪和弹药,予以援助。
自1942年5月起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3年又4个月的战斗岁月中,他们战斗在中吕宋、南吕宋、马尼拉和米骨等4大战场,跨越15个省、市,作战260多次,共毙、伤、俘敌军20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940多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历次战斗中,“华支”指战员们,在恶战的沙场上,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牢里,受尽严刑酷打、威武不屈、正气凛然,涌现出无数的英雄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有77位指战员在战斗中为痛击入侵之敌、捍卫侨居国主权而先后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其中泉州籍占36人,包括“华支”副总队长高华岳(南安籍)、参谋长陈村生(晋江籍)、驻中吕宋代表尤鸿源(洛江籍)、马尼拉别动队队长林辉灿(南安籍)和副队长陈廷芳(鲤城籍)等。
华支南征途经华人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丰功伟绩载入史册
广大“华支”指挥员战斗员为痛击敌人,捍卫民主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得到了侨居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正如1945年8月27日,菲律宾军官诺舍地少校在上呈总司令部为“华支”指挥员请奖的函件中写道:“……‘华支’的官兵都是外国公民,按义务来说,他们可不必负担直接抗敌的责任,可是他们自始至终同我们并肩作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同年,菲军参谋长瓦尔地示少校在致“华支”总队长黄杰的信中称“总司令部的档案详尽展示了你组织的针对日本压迫者的抵抗运动中和在菲律宾解放战役时的辉煌功绩。菲律宾军队衷心感谢你组织在与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对这个国家的无私服务”。
“华支”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不仅早已载入史册,1979年4月,由旅菲各界爱国华侨筹资在菲律宾的内湖省会仙沓古律示市建造一座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烈士纪念碑和纪念堂,让烈士的英名永存于世,流芳千古。1992年5月,在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建军50周年之际,菲律宾政府邮政局为纪念太平洋战争中在菲律宾英勇抗击日军、立有显赫战功的12支游击支队制作了一组纪念邮票计4枚,其中一枚标有“48”号码是为纪念“华支”而作,成为中菲友好的历史见证。至今,在菲律宾的现役军人中,不管在什么地方,凡是见到佩带标有“华支退伍军人总会”胸章的“华支”老战士,他们都立正行军礼,对他们表示敬佩。
“华支”的光辉历程,不仅是旅居菲律宾爱国华侨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菲律宾革命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组成部分,更是中菲友好的重要篇章和历史丰碑。
华支参谋长陈村生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