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等“发展壮大新动能”的系列部署被列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医科大学副校长孙诚谊对此深表赞同。“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确实可以产生新的增长点、壮大新的动能,但两者的融合之路还很漫长、很坎坷。”
作为致公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孙诚谊带领的团队今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的建议》的提案。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孙诚谊调研获得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接近14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行业整体收入规模接近20万亿元。“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在大量调研中,孙诚谊他们也发现各省、市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共性问题和困难。
大部分省、市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大数据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由政府管理部门通过项目形式予以适当资助,但缺少完善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措施,对大数据企业的支持性政策不完善;当前国际国内物联网传感器、监控器、监视器等设备系统成本居高不下,多数省级政府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展需要;大量实体经济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内部数据尚未实现整合和标准化,更谈不上对企业外部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大数据人才非常短缺,能够将实体经济企业技术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实体经济企业大量历史数据资源仍然以非电子化、非标准化形态散落在企业内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省外合作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企业块数据、行业块数据、区域块数据。
在大量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孙诚谊认为,完善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正向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应按照产业分类建立“大数据平台”和“综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预测策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税收、销售、用电、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等各种数据进行统合,提高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其次,要营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环境,搭建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共同创新信息沟通机制。
要想实现深度融合,还要强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支撑。例如由政府主导适时向社会发布实体经济企业所需要的大数据资源目录;明确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国土、房产、水电、工商、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时间表、路线图以及强化金融支撑等。
孙诚谊还建议,提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关项目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加大典型案例应用宣传力度,组建“大数据+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队”,带领企业少走弯路,帮助企业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中国质量报》记者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