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广西区委常委、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
在俞正声主席看望委员共商国是的讨论中发言
3月4日在医药卫生界委员联组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大家深入讨论交流。俞正声充分肯定包括医药卫生界委员在内的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强调,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俞正声希望医药卫生界委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医药卫生领域重点问题的调研议政,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 更大作用。
在讨论会夏宁委员就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作《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助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发言,谈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建议:
1.加大对县级医院投入。在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远程医疗系统、以及能满足90%疾病县域内诊治及承接上级医院下转病人治疗的专科设备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2. 医疗机构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是限制城市公立医院盲目扩张,解决基层人才被虹吸的有效措施之一,希望尽快出台。3.尽快制定出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 服务能力标准,以及常见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并以此标准加大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对口支援帮扶。4.尽快出台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 解决县级公立医院用编和医务人员合理薪酬问题。5.有针对性的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 设。
全国政协委员对俞正声主席看望委员共商国是的反映
夏宁委员说:今天俞正声主席到医卫届别看望委员,对委员及全国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健康的呵护以及高贵的品格表示敬佩和感谢,说医务人员工作十分辛苦,十分负责,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帮助和爱护。俞主席的讲话体现出他长期深入基层,对医改和医疗卫生服务体制非常关心和熟悉,听了俞主席的讲话倍感亲切,深受感动;倍感激励,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医卫届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一定发挥好作用,针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做好推动深化医 改的助力军,不辜负俞正声主席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全国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反映
夏宁委员说:报告在关注民生推进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多让人欣喜的成果,并紧扣民生提出健康是幸福之基,大力提倡发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我国的中医药发展特别是石漠化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我国石漠化地区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粤等8个省(区、市)的463个县,多数也是扶贫的重点地区和民族医药的主要产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增强区石漠化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我建议: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三五”规划为导向,制定发展目标。以振兴滇黔桂石漠化区民族医药产业和增加地区群众收入为目标,把“民族医药多产业协同发展”确定为该片区要打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加快石漠化地区的中医药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慈善法草案
夏宁委员说,慈善事业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行善、救助济贫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善法草案对慈善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作出法律规定,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朝着健康、规范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设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夏宁委员说,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长期照护制度空白,使得老年护理费用支出严重,不仅影响了老年人及其身后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压缩了老年人其他养老服务需求,抑制养老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明确职能定位
建 议全国人大及民政、卫生部门尽快启动立法筹备工作。法规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以往社会保险的教训,在保险的职能定位上明确以下基调,一是要体现统 一、普惠性,要避免出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人群有别、先城后乡等情况,就要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实施面向所有公众的普惠制度。二是要强调保基本, 护理需求是一个多层次的需求,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对于护理水准的定位要有理性认识。三是注重标准化、强制性,确保保险可操作、可实施。
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模式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特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所以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由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发展的模式,由社会保险解决基本护理问题,鼓励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购买商业护理保险来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护理需求。
三、注重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基金的筹措能力
建议一是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设定比例划转,因为部分长期照护内容原来就属于医疗范畴,划转资金也有利于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可从财政划拨、福彩公益金资助、残疾人保障金提取一定比例等办法解决;三是鼓励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助。
四、配套出台长期照护服务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统一的、科学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方法。二是要整合各方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三是要重视储备长期照护人力资源。四是要推动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性创新。
(以上文字资料由蒋剑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