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将部分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并且成立了涉农经营管理部门,将支持“三农”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展开相关业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一是涉农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二是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较为单一和传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三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征信平台建设滞后;四是在风险补偿方面防范和支撑力度不足。
为此,建议:
一、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推广力度。首先,制定“三农”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种融资难融资贵的因素,建立健全以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在政策上对“三农”行业实现利好。其次,加强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的配合、协调,大力推进银行、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参与乡村振兴,建立覆盖面广、效率高、低利率、风险可控的发展模式。第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机构、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丰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的来源,做好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农业经营主体征信平台,奠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基础。
二、加快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农业经营主体征信平台,创新和整合业务渠道,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缩短信贷投放链条,提升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二是加快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紧跟客户发展变化进行分层设计,建立农业客户分层体系,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围绕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等不同环节,设计差异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资金需求。三是完善绿色农业信贷投放机制,通过金融服务引导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转变,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绿色金融产品,满足绿色、循环、低碳农业不断扩大的金融需求。四是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房抵押、农业设备抵押、农产品商标质押、生产订单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丰富信贷增信方式和手段。
三、建立更加丰富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建议由各级财政出资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不良贷款按比例进行风险补偿。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采取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使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以及其他资产损失的情况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资金,防止其资金链断裂。建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财政、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减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调动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政府、院校、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政府着力提供政策支持和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征信平台建设,并为院校、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进行牵线搭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根据乡村和农业经营主体实情,专项设计产业振兴规划或提供长期合作项目。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大力开展信贷业务和农业保险服务,支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征信平台建设,积极与院校、金融机构进行对接,优化发展项目和满足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