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在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滨州和潍坊等地为中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洋食品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在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突出、技术先进的产品,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持续推进品牌引领行动和示范创建,培育出了一批海洋食品医药优质区域品牌,创建海洋水产制品“食安山东”品牌示范生产企业17家,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于2017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虽然我省海洋食品医药产业规模较大、发展较快,但在产业层次、创新研发、品牌效应、扶持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政策体系尚不健全。在自主创新、融资担保、政策扶持等与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有机衔接机制和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尚未有效形成,多数海洋食品医药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难以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善。从全省范围看,烟台市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已成体系,其他沿海城市支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刚刚起步建设,功能尚不完善;药物药效学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十分缺乏。
三是产业集约发展不足。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规模较小、工艺落后,缺乏竞争力,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四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不高。以青岛为例,青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6%,其中本地产业化率为4.3%。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偏低,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五是高端应用型人才缺乏。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也表现在海洋科研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缺乏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研人才缺乏,尤其是海洋科研领军人物极少,一些海洋科研的技术难题得不到有效攻关,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为此,建议:
1.推动海洋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进一步提升山东海洋食品形象。坚持以“安全、健康、口碑”为核心,开展系列品牌创建,聚焦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要业态和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海洋种业基地、远洋渔业基地、海洋食品名城等创建,树立先进典型,培育放心品牌,提振消费信心。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展会、媒体、“互联网+”等形式,为海洋食品品牌城市、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搭建展示销售平台,让优秀品牌、优质企业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推助企业升级转型。
2.围绕海洋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从全国情况来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在抢抓机遇,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从我省情况来看,进入全国百强医药企业前二十位的没有一家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企业。这说明我省海洋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采取省部共建等方式,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支持青岛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烟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构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和转化平台支撑体系,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级医药产业高新区。重点支持寿光富康的间苯三酚项目,山东洁晶、众山科技的深海生物组织提取产品,迪沙药业的壳聚糖系列产品,聚大洋集团、黄海制药的海藻类系列产品,东诚药业的多糖类产品和新时代的多肽类化妆品。
3.围绕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着力完善海洋食品医药产业政策支持机制。进一步梳理发改、经信、科技、财税、金融、卫生等部门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分散的政策和资金整合成“拳头”,重点支持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建设、企业兼并重组等,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最大效益。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药物创新促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先扶持医药产业项目。
4.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搭建检验检测平台。借鉴广东、四川经验做法,围绕产业聚集区、流通集散地,本着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特色突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海洋食品医药检验检测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打造大数据平台。加快“智慧监管”工程建设,推进全省各级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抽检监测、行政处罚等数据开放,引导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外卖送餐等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监管数据规范经营行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快速感知产业风险点,提升监管靶向性,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搭建海洋食品医药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能力,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层次,为海洋食品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安全监管培养更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