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标准的“80后”海归。2002年,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决定出国留学。于是我背上行囊,只身一人远赴德国汉堡大学,当时是硕博连读,主攻微生物发酵。毕业后,我在汉堡大学的热带研究所里工作,每月工资3000欧元,周一至周四上班,日子过得还挺安逸。到了休息时间,我会到实验室继续做研究。我在德国待了七年,可在我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很深的愿望,就是回国创业,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领域,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身在异国他乡,我割舍不下对家的思念,对祖国亲人的眷恋。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也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在2009年深秋,我回到父母所在的北仑,依靠自己的积蓄以及亲朋好友的帮助,筹集了约一百万元创办了宁波德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最高品质的植物提取物和医药中间体。这是个食品微生物行业,亦属食品及药品添加剂领域,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行业,未来可以在医疗保健、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大展拳脚。而该行业对人类自身的保健长寿有很重要的裨益,行业前景是很美好的。我为公司取名为“德沃”,“德”是感恩于在德国学到的先进技术,也有品德、诚信的涵义,而“沃”则是肥沃、丰饶之意,也在督促着自己要保持胸襟开阔,心怀天下。
业内人其实都知道,食品微生物领域创业比较困难,它涉及一系列的资质问题,理论和实践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设备又极为昂贵。所以公司起步比预想的还要艰辛,几乎是零起步, 500平米的工厂,设备如果满足不了,订单就无法接。就是在无市场,无客户,无药厂标准认证的情况下,我开始艰苦的创业之路。当时,我真是很久都不着家,到处跑客户。现在想来,天南地北奔波忙碌,寂静深夜里埋首实验,都不能称之为苦,真正苦的是精神上充满期望和现实压力产生的焦灼感,反复地侵袭着我,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用不停的努力朝着我的目标前进。我和我的团队一边研发,一边跟高校和企业挂钩,进行合作性质的创新,让企业慢慢步入轨道。需要感激的是,在2011年创业初期,大学室友王玉海果断地从新昌制药厂辞职来北仑,与我一起打拼。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日里,也未曾拖欠过工人一分工资,哪怕借钱也要把工资先发掉。得益于共同的努力和拼搏。一年后,公司销售总额达到450万元,这让我看到了付出获得的回报,我的心开始平稳地着陆,安全笃实地着陆在我温暖的故乡。
生活里,我阳光,开朗、随性,喜欢数码产品、足球、唱歌。但在事业上,我崇尚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这种追求卓越品质的个性在我的内心里深深扎根,“绝对不允许造假,注重过程。”我一直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办企业,真诚做人,诚信经商。
在创业过程中,每一次研发都让我们整个团队绷紧了神经。成功研发一个产品是艰难的,实验室做的产品因为量少容易控制,但是应用到工业化大生产,设备的功率、效果都不能特别好地控制,这中间的衔接特别磨人。比如,我们受到橄榄油市场的启发,试图从蚕蛹里面提取亚麻酸。这是一种适合三高人群的产品,我们研究技术、工艺,采购原料,跑了很多地方,最后跑到东北一个很偏的地方采购蚕蛹回来,找了三个工厂加工。结果却是,做了头两次都不成功,做到第五次,亚麻酸的含量才达标。从研发到大规模工业生产整个过程历时十二个月。
2012年,国内一家顶尖的医药公司的研发技术产品在招标,共有4家公司进行竞标,我们宁波德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中规模最小的企业,但是最后却获得合作机会。我们靠的是技术实力还有我们的服务理念,我自信产品的含量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是合作公司所提的其他技术指标要求,我们能一一满足。
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德国教授做的那个比喻,酒精灯上的烧杯里有一只跳蚤,烧杯的温度越高,跳蚤就跳得越高。我就是那只跳蚤,没有压力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的爆发力。如今的德沃公司,已经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5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家从事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及各项指标研究;拥有现代化分析仪器,齐全的、先进的实验研究室及集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萃取、层析、纯化、结晶及干燥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这一切都保证了德沃公司在该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随着公司发展,公司产值也从原先的10多万,到200多万,再到2013年的1700余万。如今的德沃生物已经初露头角,与国内数十家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德国、美国、埃及、韩国、越南等五个国家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我也有幸成为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宁波市3315计划海外创业人才、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
“作为创业者,还是要勇敢一点。”在我看来,如今的德沃还只是一个小公司,每一步都是靠自己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所以我很珍惜这一切,而且我相信,公司所拥有技术和活力,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未来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实验室走向商界,从最初的辛苦创业到如今的初见成效,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大的转变。我现在思考的是怎么样把企业做大做强,能够抗得住大风大浪,能够驶向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