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来,无论在商贸流通、生产制造,还是民生、救援、应急保供方面,对我国及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水平都是一次较大的考验。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关于研究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会议中指出,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为有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提升我国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供应链创新合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 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全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表列出的产业门类的国家,这为我国深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主导全球供应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但是,从发展实践上看,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崛起,但由于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较大,单个经济实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双循环供应体系上仍显薄弱,特别是国际物流的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了我国国际供应链的创新发展。
(一)缺乏人才,制约发展
国际供应链人才属于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供应链知识,还需要了解各国及地区的有关情况,也要懂得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外语等多学科知识。然而,目前我国具备国际供应链综合素养和能力的人才不多,拥有国际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也没有专项培养计划,导致国际供应链的创新发展缺少人才支撑。
(二)双边或多边物流标准缺乏统一性
我国对外合作起步晚,国际物流中间环节多、流程复杂,物流相关国际标准还不完善,各国也没有完全统一执行国际标准,国际物流链的不完善对我国推进国际供应链创新发展造成一定制约。
(三)企业服务能力不足
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是“短链、智能、共生”,智慧全球供应链基础网络正在形成,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创新发展,要求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大规模供应链协同作业、资源有效合理配置、流程进一步优化。但我国作为创新发展主体的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存在规模较小、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国际供应链发展。
二、建议
(一)建立对专业人才的梯队式培养
解决国际供应链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对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梯队式培养。建议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高度重视,除学历教育外,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具备较强国际运作能力,兼具国际物流管理运营、供应链上下游流程优化、信息系统运营方法等的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与沿边国家的融合机制,建设标准体系
高度重视国际供应链及物流标准化工作,支持相关标准的编制与贯标工作,并且给予政策和专项资金的保障;推动国际供应链组织及企业之间的互动,共同制定互认的国际物流系列标准,充分发挥我国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设备及强大理论优势,引领沿边国家共建供应链合作和创新机制。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供应链价值
国际供应链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跨区域多元行业,开展全供应链资源整合是提高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整合跨区域有效资源、完善国际物流链、建立经营网络、扩大业务规模、增强服务能力、提升供应链价值。
(四)发挥行业组织与涉侨涉外机构桥梁作用
推进国际供应链创新发展需解决多边多方面的问题,行业组织和涉侨涉外组织拥有国际人脉资源,在促进国际供应链创新发展中可以发挥桥梁作用。重视和支持涉侨涉外组织发挥其涉外职能作用,加大与外国的人才、产业、资金、商流、物流及贸易往来,推动侨领侨胞互访等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从而切实有效促进国际供应链的建设与运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