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创业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据全国退休人才网负责人介绍,仅在该网站注册的求职人员已达7.3万人,其中在60—70岁之间的占到60%;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启动了“返聘退休医学专家下社区工作”;今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计划3年内招募1万名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讲学……
“银发上班族”大多工作经验丰富,重新加入工作能够起到以老带新作用,同时对于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都有积极作用,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从社会保障角度,这部分人群由于年龄较大,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很大风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部分独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为此,基层呼吁尽快完善“银发上班族”支持政策。
一是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全国层面对延迟退休开展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今年6月辽宁省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原则规定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做了初步探索。建议积极总结地方经验,结合人口人均预期寿命和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的实际,综合考虑不同群体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等因素,科学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并推动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老年职工再就业权益保护。鉴于目前老年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属于特殊劳动关系,建议一方面参照标准劳动关系,通过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研究制度、完善疑难案件听证制度等,保障老年职工工资、工时、工伤赔偿、劳动保护等基本权益;另一方面留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当空间,对于老年职工予以合理倾斜性保护。同时,尽快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保障老年职工再就业权益的政策措施。
三是对老年职工再就业进行规划指导。建议定期组织开展老年职工再就业培训,加强对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辅导,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同时,完善老年人再就业信息平台及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定期为老年人才交流提供场所,提供就业供求信息。
四是针对性开展跨区域社保服务试点。建议为老年职工群体量身打造跨区域社保服务,建立区域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保经办、工伤认定、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劳动能力鉴定等服务在就业地即可办理,可以先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老年职工密集区开展试点,待机制成熟后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