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莱芜基层委党员、莱芜市住建局法规科副科长王文菲反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面临全方位的挑战。相较经济、科技、军事的崛起,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复兴,发挥文化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任务更加艰巨。原因在于:一是传统文化地位日衰。随着近代中国国力衰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下,受到简单粗暴的批判和质疑,许多精华被逐渐抛弃、淡忘或者只剩下表面的文化现象,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下降明显。二是传统文化传播不力。片面推崇西方文化、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情况一度严重,甚至成为时尚标志,而文艺作品创造中存在戏弄历史、虚化历史、炒作历史、淡化英雄等不良倾向,使得传统文化难以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作用,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又是重要支撑,唯一途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任务虽然繁重,但是意义尤为重大。建议:
一、做足特色文章,创新文化品牌
一是深度挖掘各地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充分向世人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以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美誉的山东为例,除孔子外,中国历史上的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都诞生在齐鲁大地上;军事家孙膑、孙武的故乡在齐国,中国最为出色和最有影响力的兵书《孙子兵法》为世界各国研究运用;中国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也出生于山东,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都可以作为山东的文化招牌,打造出彰显齐鲁特色的历史名人群像。同时,莒国文化、沂河汶水文化、水浒文化,泉水文化都是齐鲁文化的特色,都可以挖掘开发。二是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发创造新的文化品牌。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目标,结合各地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展示平台,全面推进面向大众的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大剧院等文化中心建设,集合力量打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三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文旅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带动形成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风景带,将文化旅游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二、加强文化转型能力,提升文化自觉性
一是不断加强文化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不断适应新环境,提高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形式多样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学、艺术、民俗等社会领域中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注重挖掘那些既适合中国口味,又能弘扬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智慧与精神财富。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鼓励各地加强与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往来,有计划地引进文化交流项目,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三是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范围,同时稳妥审慎地吸引国际投资,进一步激活文化领域的活力和创造力,弘扬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以人为本,促进文化传承
一是注重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传统,把道德建设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在全社会倡导讲求诚信的行为准则和良好风气,努力打造诚信品牌,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精神。三是注重文化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乐于传承优秀文化的精英人才。既要培养造就一批传统文化名家大家、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批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文社科和文化艺术类专业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继承学习下去,加大研究力度,培养更多人才,增添新生力量。四是注重对文化产品创作的引领,防止和纠正“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等倾向,坚持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中华文明、礼赞民族英雄,讲好中国故事。五是注重对文化传播领域的导向管理,坚决反对过度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弘扬正能量、唱响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