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要持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融入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随迁子女数量不断上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一直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化问题,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一是流入地“入学难”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受优质学校资源限制,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尤其是进入优质学校难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愈发突出。留守儿童自杀、无近亲照料而独自生活、心理障碍等问题不断见诸报端。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不断上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总量配置与城镇化建设脱节。全国性教育资源不足,资源分布与人口密度不成比例,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难度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升学压力大。

  二是户籍制度的隐形限制,城乡壁垒依然坚固。各地普遍采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但其居住地选择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本地居民的担忧等社会问题突出,学区问题、教育歧视等依然存在。

  三是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学校或本地家长的抗拒意识。家长学历和素质等的差距,致使子女综合素质也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教育资源按地区条块分割的现状,加剧了这种“抗拒意识”。“本地教育资源被外地学生占用”的观点也普遍存在。

  “协调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倡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教育发展失衡、失调的表现,需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协调解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捍卫教育公平。一方面,要在制度导向上保证教育公平。应正视教育流动性正不断增强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法规与政策。如,合理设置升学选拔条件,取消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升学的限制性条件;禁止学校拒绝接收成绩合格的流动人口子女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扩展教育资源总量,为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保障。尤其要注重财政投入增加与学校硬件提升的统一,注重人口密度与教育资源的正相关。要完善城镇教育规划和学校建设规划,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师资投入,按师生比足额配备师资编制;加强金融、土地方面扶持,明确经费投入机制、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探讨建立教育券等制度,破解地方财政生均教育投入的条块分割问题;借鉴参考山东等省出台的大班额问题解决方案,统筹各方力量,切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二、流入地学校要推动教育融入。首先,坚持平等对待原则。本地子女与外来子女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如,明确要求学生混合编班,不得采取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独立编班的班级管理模式。其次,学校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推动教育融入,聘请专业人士为农民工家长及其子女提供专业的融入指导和服务。再次,增加“城乡文化融合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教师应引导外来务工子女认识旧有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体悟、内化新的习惯,使之成为个体的组成部分。比如学习和掌握普通话、接纳和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拓展交往人群等。

  三、流入地社区要彰显公民关怀。各地城市社区要配合学校,发挥辅助作用,彰显公民关怀,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融入。社区应多举办一些常见的城乡体验、社区实践、志愿活动等,招募城市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同参与,有意识地促进双方群体的接触和了解。

  四、不断提高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水平。教育融入的起点在于家庭的融入,重点在于提高家长素质、提升教育理念。加强对进城务工者的家庭教育通识培训,团体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网上家长学校,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公平这一教育公平起点上,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