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建议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国正在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当前,面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信息化技术持续进步、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等新机遇、新挑战,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面对一些长期存在、反复解决而又没有较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如乡村教师问题、义务教育择校热、大学生就业难等,一些地方和学校往往存在救急思维和治标而不治本的倾向,导致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年复一年日益复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供求矛盾依然存在。据统计,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我国长期徘徊在4%左右。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供求矛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

  二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问题突出。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较低,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明显存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在硬件上虽逐渐缩小,但质量上的差距并没有本质改变,择校问题依然突出,典型表现就是高价学区房屡见不鲜;重点校、示范校获得的经费和资源依然比较多,城乡之间、重点校和薄弱校之间,教师收入、常规教育教学经费还有差距。

  三是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调明显。各级各类教育间还不协调,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规模、质量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相匹配;特殊教育发展缓慢,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水平还较低;学前教育、艺体、特殊教育等学科教师短缺;城镇化的推进,让更多农村学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绝对性缺编与结构性缺编同时存在。

  四是教育供给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教育内容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需求。培养模式单一、课堂模式单调、课程资源匮乏、考试评价僵化等现象依然存在,留学低龄化现象日渐突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真正实现供给与需求、效率与公平、均衡与发展等的有效统一,让层次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状况各取所需,这应当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十三五”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在教育供给侧加大改革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努力实现需求与供给均衡的理想教育生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基础建设水平。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一体集团化办园,建立以镇街为单位、全覆盖无缝隙的幼儿园动态监控体系,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健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

  二、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主动调整教与学、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活动体验、校内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锻炼之间的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建立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抓好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中高职与本科贯通衔接、普通高中与中职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深化家校融合育人。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丰富教育资源供给

  出台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大力支持企业独立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推进校企融合发展。围绕区域特色设置专业,提高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成立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提高职业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

  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动校长教师积极性

  大力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去行政化,扩大学校和校长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深化以“县管校聘”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完善菜单式培养机制,促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加快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责任、优化服务,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指导学校建立办学章程,推进办学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建设,加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开门”办教育,完善第三方实施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学校评价、协商听证、督导公开、学校安全监督等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教育治理。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